1958年5月,著名学者郭沫若在给北京大学历史系师生的公开信中,对当时史学界现象发表了一番引人深思的言论。他提到:资产阶级史学家往往过分注重资料收集,对于这样的学者小散配资,我们不必苛求完美。只要他们在某方面有所专长,就可以发挥其长处。但绝不能因此自满,更不该将其奉为不可超越的权威。就像我们计划在十五年内赶超英国的钢铁产量一样,在史学研究领域,我们完全可以在较短时间内,在资料占有方面超越陈寅恪先生。这番话,我当着陈先生的面也敢说。'当仁不让于师',既然陈先生能做到,我们这些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人为何就做不到?我绝不相信。所有学术权威,我们都应该立志超越!这才是学术发展的必然规律。这封于6月10日刊登在《光明日报》上的信件,在全国知识界引起了巨大震动。 在此之前,中山大学校园内已经贴满了数以万计的大字报,其中不乏对陈寅恪学术观点的批评。但郭沫若的这封信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,使得事态迅速升级。校园里的革命派仿佛嗅到猎物的狼群,顿时群情激愤,纷纷将矛头指向这位德高望重的学者。
校园里很快出现了打倒学术权威、清除封建余毒等充满火药味的标语。一些师生借题发挥,试图将行动不便的陈寅恪彻底打倒。更有投机者见风使舵,在校园各处张贴更为极端的言论,甚至包括对陈寅恪的人身攻击。部分曾经受教于陈寅恪的学生也纷纷倒戈,希望通过批判恩师来获取政治资本。 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围攻,1958年7月底,心灰意冷的陈寅恪致信中山大学校长,提出两点请求:一是停止授课,以免误人子弟;二是申请退休,搬离校园,专心著述。虽然最终未能搬离,但他确实告别了执教32年的讲台,从此淡出公众视野,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明末名妓柳如是的研究中。 1962年6月,73岁高龄且双目失明的陈寅恪在洗澡时不慎摔倒,导致右腿骨折。由于年事已高无法手术,只能采取保守治疗,从此失去了行动能力。在病榻上,他仍坚持学术研究,在助手黄萱的协助下,历时三年完成了80余万字的《柳如是别传》,为中国传记文学开创了新范式。此后他又开始撰写回忆录《寒柳堂记梦》,可惜因文革爆发而未能完成。 值得一提的是,陈寅恪在学术观点上也有自己的坚持。比如在书籍排版方式上,他与郭沫若意见相左,坚持要求自己的著作必须采用繁体竖排方式出版。这一细节也反映出这位学者特立独行的学术品格。 回望这段历史,我们需要理解特定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的处境。无论是陈寅恪的学术坚守,还是当时的社会风潮,都是那个特殊年代的产物,应当放在历史语境中加以理解。 发布于:天津市淘配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